拒絕被支配的勇氣獲得自由,重寫人生腳本的心理學

文 鈴木敏昭 譯 張佳雯  時報出版   拒絕被支配的勇氣

 

勇氣,近來成為一個流行的名詞,推翻了固有的認知。在這個時刻,勇氣很像人生的燃料,多加一些,就可以有馬力越過難關。

 

在書中提到打破成見:打破「現在的你,是過去的你造成的」這個心理學常識,是最近非常受矚目的心理學家阿爾弗阿德勒。相對於把過去當成原因的「原因論」,阿德勒提倡「目的論」,認為原因就在現在的你身上,重要的是「今後,你想怎麼做」。(節錄)

 

正好在閱讀這本書時,網路上也是沸沸揚揚的婚姻平權,性別教育的資訊滿天飛。我試著用這書本中教導的方法,來釐清這些資料。

 

「當我們不再問『為什麼』就會產生『成見』」(節錄)

「成見的定義是:沒有合理的根據,或是建立於各種錯誤的根據之上,自己沒有自覺而加以斷定、確信、以之為前提的心理行為。」(節錄)

 

看完群組傳的麻州資料,我試著去再深入探討,看到的資料看穿科學迷障,從中間發現,「所謂的「美國小兒科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Pediatricians, ACPeds)是2002年創立,自稱擁有來自美國47州,估計共60~200會員的組織,與真正於1930年創立、擁有六萬名會員的「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AP)根本不是同一個組織。該組織(ACPeds)之所以會成立,便是因為2002年美國小兒科醫學會(AAP)發表同志伴侶與異性戀伴侶無差異的研究報告,並支持同志伴侶領養小孩的決定後,其中少數會員出走組成的團體。」住加州嫻熟英文的朋友也告訴我,在維基百科中說明,這是一個極保守組織。

 

兩百個會員的「小兒科學院」的文章有其特定目的,引用這資料的擺明是山寨六萬個會員的「小兒科醫學會」。但是傳這錯誤資料的人,不問為什麼,完全以成見看事情認為他的資料來源是好心的。

 

成見變成歧視,傷害這個社會。

 

在書中提到的「九種認知扭曲:二分法思考、過度類化、悲觀濾鏡、跳躍式結論、誇大與貶低、情緒性偏見、應該思考、貼標籤、自我關連」對應現在的反方言論,完全符合。

 

書中提出了很多思考與改善的方式,「與『心中的小孩』對話」,我覺得是在慌亂中的人,都該學習去傾聽自己內在真正想法的方式。「假設面前的椅子坐著小時候的自己,然後開始對話。和過去的自己對話,可以開啟新的思考和行動模式。」如果你恐慌於認為這世界會因為看到男男女女相愛而崩壞,不如嘗試去面對「嚇死了的內在」,和他對話,就可以找到解決對策了!

 

拒絕被支配的勇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主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