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資料:《日本媽媽這樣教負責》 野人文化  孫玉梅著

因為先生工作的緣故,曾在日本居住了四年,這期間我設法參加了千葉縣館山市的自主育兒團體「小雞會」,所以看起《日本媽媽這樣教專注》這本書,格外有感覺。一般的教養書都是個人的教養經驗分享不會出現別人也沒有小孩跟別人互動的描述。本書作者是以同為一位母親的眼睛去看別人的教育優點,以具體情境描述,很是難得的理性重於感性面

 

一開始帶孩子就是人在日本,所以我很自然的照著日本的方式養小孩。在冬天十度以下時,也讓寶寶穿著短褲長襪出門。這樣回台灣渡假時,連等公車我都會被不相干的陌生人念說:「你讓孩子穿太少了!」這時我會指著寶寶正在流汗的額頭讓她看說:「你看,她讓我揹在身上,熱到都流汗了。」日本是溫帶國家,冬天在室內幾乎都會開暖氣,其實不冷。寶寶習慣當地的溫度後,回到台灣反而覺得很熱。路人是好心,認為想當然爾寶寶要穿多;這種「想當然爾」,好的就是內化,糟的就是以訛傳訛了。

 

 

日本的一些日常習慣,我也這樣延續著用。小孩出門會用日語說:「我出去了。」,我就會接著說:「要回來喔。」。她到家時要說:「我回來了」。吃飯前會等家人坐定,雙手合十姆指壓著筷子說:「要開動了。」吃完飯後要說:「謝謝招待。」甚至連睡前要跟父母道晚安,也是來句日語:「OYASUMI」。在孩子的理解能力不夠時,把生活習慣透過每天每天的使用,內化成一種根深柢固的反射性禮貌動作。現在孩子大了,我就能夠體驗出它其中的奧妙。雖然是使用日語,但是這樣的日常三餐的平常互動,孩子知道透過這樣固定的對話,表達出對家人的感謝與關心。愛不愛不一定只有口說和擁抱,反而這種反射性的禮貌對話,合乎我們華人的民情,才是自然而然的表達出家人的關懷。

 

書中整理出的「武士道教養」,我對照了以前在日本的生活經驗,真的都是生活中俯拾皆是「想當然爾」的規則。以下就舉例說明,對照給大家參考。

武士道教養6:自己的垃圾,自己帶回家 :在育兒團體「小雞會」的規則中,要求大家要把寶寶的尿布,還有午餐的超市塑膠便當盒帶回家丟掉。因為聚會是固定借用公家的場地活動,增加的垃圾,要自己處理。甚至我到日本太太家玩時也發現,她們要幫寶寶換尿布時,要先跟主人家告罪一番,換下來的尿布,一樣會包起來帶回家丟掉。後來朋友到我家來玩,如果她寶寶要換尿布,我也會給她一個塑膠袋或是用報紙包起來再丟。因為家裡沒人用尿布時,不會天天倒垃圾,不包起來很容易就發臭。

武士道教養27:就算再忙,也要抽出時間陪孩子吃飯 :我們在日本時,住的是公司的家族宿舍,所以遇到的都是日本人。我老公告訴我說,樓上的山崎先生因為每天回家時間都深夜,小孩都睡了。為了跟孩子有交集,早上他會做好全家的早餐,跟孩子們還有也要上班的太太聊一聊,然後再去公司。除了陪孩子,也有陪太太的。朋友岸部的先生也是這樣,會在八九點回家吃晚餐,然後再回公司加班。甚至晚上十點在電車站的蛋糕專櫃,都會看到很多應酬喝醉酒才要回家的先生們,提一個蛋糕回去陪罪。

武士道教養30:從小事做起,從小時候開始:育兒書會告訴家長,先是大人懷抱孩子,手拿湯匙用小指勾住寶寶的手指,然後餵寶寶。多次下來,寶寶就學會把有食物的湯匙放進嘴裡的動作,接著就可以自己吃東西。因為寶寶開始學習吃副食品時,除了讓寶寶習慣大人的口味和學習咀嚼外,能夠自拿湯匙進食而不是大人餵,更是重點。在日本最簡單的外食,就是拉麵店。只要是帶小孩走進去,還不用開口,服務生就會主動送上小孩用的塑膠餐具。大概一歲半以後的寶寶,就有自己進食的能力,所以跟著家長在外面吃飯,也會快樂的自己吃。

 

武士道教養34:父母的命令比不上孩子之間的互動:孩子有些食物不愛吃,在親子聚會時,日本媽媽們會替敢吃青椒或是青菜等食物的孩子拍拍手。然後告訴自己的孩子,你看匠好厲害喔,青菜一下子就吃光光。在這樣的同儕互動影響下,孩子都會有勇氣去嚐試不敢吃的食物,或是不敢玩的器材。小公園有個簡單的滑繩,我家小孩一看別的哥哥姐姐抓著就滑了下去,就算對他而言看起來很高,也是抓著就滑下去了。

 

當我回到台灣時,循著當年參加「小雞會」的模式,也成立了無門檻的戶外親子「2266新竹聚會」。曾經有過高達三十七對破八十人參加活動的紀錄,這應該是全台灣最大的親子聚會了。除了新竹動物園的沙坑外,聚會活動的地點都是戶外的免費場所,這樣小孩可以順應天性,有空間可以奔跑嬉笑,不會干擾到別人。活動時間是從早上十點到傍晚三點,參加的親子們都照著我的要求:自己帶便當和飲水來,自己開車或是搭乘大眾運輸工具來。這樣訓練下來,不會開車的也會開,不會做飯的也會煮個蛋做飯糰。

正如書中提到的:「不要麻煩別人就是獨立」,「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我相信媽媽們都獨立了,孩子也會獨立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主婦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