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晴教我的八堂課》 曾國榮著 天下出版
其實這樣的書,我是不敢看也不想看的。總是說從別人的境遇中,看見堅忍不拔的精神等等,其實那是種空論。尤其這樣一個孩子終究是走了的故事,是讓我所不忍閱讀的。
但是我看了,我看完整本書,而且我認為,所有的父母都該看這本書,不是所謂對命運不低頭,而是當你面臨到命運的考驗,除了接受別無他法。很宿命嗎?不!正如我之前所說的,要認清楚孩子的長相,才能夠對孩子作最有用的幫助。當你承認這樣的命運是你的人生,你會因為接受而找到出路。
所以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的是父母要跑完育兒這場馬拉松賽,除了正確的時間管理外,以及支援系統的建立。還有最重要的一點,神經放大條,這孩子是神托給我們照顧的,不是我們的財產。
正確的時間管理
當曾國榮把曾晴接回家之後,夫妻在一團慌亂之後發現,以孩子為重心的生活方式,會搞亂這個家的步驟。所以他們決定,這個家的次序是這樣
一、上帝(曾國榮是牧師) 二、跟上帝發過誓言的夫妻 三、兩個女兒
因此他們整理好自己的步驟,好好的緩慢的跑這場沒有勝算,照顧罕病兒的馬拉松。於是他們可以留下孩子進急診的照片,爸爸幫臉色發黑的曾晴抽完痰的相片。這動作不是無情,是冷靜,是因為面對現實。
在一切都上軌道,也找到能幫忙的人,他們夫妻每週一次的約會要進行,就算是一小時也好。而且每天夫妻也要分別抽空跟老大一起玩,或是到公園走走。
我認為育兒就像搭飛機遇到亂流一樣,媽媽要先戴好氧氣罩,接著才是替孩子戴氧氣罩。自己照顧好,才有餘力照顧別人。大人如果照顧不好自己的身心,育兒又是十幾二十年的時間,怎麼能夠走的輕鬆愉快呢?
建立起支援系統
因為曾國榮是牧師,有很多很多教友可以幫助。所以在週間,每天會有教友替他帶老大出去玩,晚上或是有需要時,也會有學生教友來幫忙。甚至他的工作,也可以在家裡完成。
說實話,附近沒有教友沒有娘家沒有婆家,在外打拚的小家庭,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靠。如果經濟允許,或許要試著去找出附近鄰居可以收費幫忙的,不然的話就要自己練好身體,準備好裝備:輕便推車,背巾等等。走到哪裡寶寶跟到哪裡,真的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不過也是習慣成自然啦。如果有人可以靠,就要心存感謝,這沒得挑的。
當年在國外時,我們也曾想要有個一小時約會的打算,結果是我老公找了單身女同事來幫忙,這同事當然也是寶寶熟悉的阿姨,。我會讓寶寶是在一個吃飽乾淨的狀態下,讓朋友只是純粹陪寶寶玩一下,不用應付其他餵食換尿布問題。不過這一小時是因為結婚紀念日,之後就再也沒有過了。
神經放大條,孩子不是你的
因為有宗教,所以曾國榮把一切視為是上帝的意旨,必定有其意義,但是不需多問。於是在曾晴幾度進出急診之後,他們也接受這孩子會比父母早離世的事實。於是他們畫出一條幸福基準線,把標準降得很低,這樣一個全家人的擁抱,都是一種幸福。
孩子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裡怕化了。孩子對我是最重要,當然全世界的人也要這樣認為。你是這樣子嗎?
小小的感想
以前我是這樣天真的認為,如果家裡有一個長期生病或是有障礙狀況的孩子,必須傾全家之力來照顧這孩子,設法讓他能夠有獨立的能力,不要成為社會的負擔。某次在網路討論中,我問說,當第一或二個孩子有問題,需要更多的照顧時.再生孩子的意義是什麼呢?一位家有多重障礙兒的媽媽這麼說:
「我家老大是極重度多重障礙的孩子,他看不到, 聽不到, 四肢癱瘓, 腦部萎縮。我以前一直沒有勇氣再生一個(因為他的病因不明), 隔了五年老二出生了(意外有的), 我家多了許多歡笑。照顧老大累到不行時,有個笑臉娃在旁邊,那是一股支持繼續再奮鬥下去的力量。我從來不期許老二以後會照顧老大,那不該是他的責任,不該給他壓力。如果他愛哥哥,自然會照顧,該給老二的是對家人對社會對人群的關愛教育。
所以對我家而言,再生孩子的意義是那是股快樂的泉源。憂鬱有心結的爸爸,變的積極些,快樂些,比較不會因為老大抽慉不停不舒服時,情緒低落到對我大吼大叫,菸齡二十年的他也戒煙了,甚至還會建議另一個家庭也再生一個孩子呢。」
所以育兒的標準答案,沒有人知道在哪裡,只是從大家的經驗中,找出跟自己理念最相近的吧。
留言列表